2010/7/22 From: 陳志勇
在我的家鄉(xiāng)——雅韶鎮(zhèn)笏朝村旁,有條小河在兩岸青山翠竹的掩映下,緩緩地流淌著,而小河上橫臥著的那座古老的石拱橋,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了。這座橋座落于笏朝村西北角的環(huán)村路邊,橫跨村邊的石山河,橋的北面約500米左右便是那龍河,因橋的西面還有一座叫石山的小山巒,故當地群眾也將該橋叫作石山橋。
此橋全長36.2米,寬1.60米。橋面中心稍高,兩端附坡漸次低下。橋面是以花崗巖石條橫排鋪筑而成,無橋欄,彎弧拱形。為分解排水壓力建有兩個橋墩,分隔成3個單孔,每個孔跨寬為5.7米。橋身是全花崗巖石結構,是先將優(yōu)質花崗巖石打造成方塊后壘砌而成。這座小型的石拱橋,雖不像大橋那樣雄偉壯觀,但卻小巧古樸。整座橋身的設計比例協調、勻稱,工程結實堅固。
當水面波平如鏡的時候,半圓形的橋孔倒影在水中成了一個整圓,顯得十分的美麗!每到水稻收獲的季節(jié),兩岸那金黃色的稻浪隨風起舞,和古老的石拱橋相映成趣,那種山村秀色的景致,往往讓久居城里的人流連忘返。
據《陽江縣志》記載,這座石拱橋是由笏朝村清代生員陳德輝倡議并出資而建成的,至今已經歷了幾個世紀的風吹雨打,但還保存完整,可見當時的建筑獨具匠心。這座石拱橋對研究古代建筑工程技術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
石拱橋的建成,解決了群眾到河對岸耕作難問題的同時,也大大方便了群眾的日常出行。上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后期,每到夏收季節(jié),橋上面人來人往,橋下面來收公糧的船只也穿梭往返,很是熱鬧!
據一些老人回憶說,當時外出經商或做官的笏朝籍人都是走這座橋衣錦還鄉(xiāng)的。因為原來橋的北面至那龍河邊的渡口還鋪設有花崗巖石條路面,但后來因為村路的建設改造而挖開了。
如今,隨著農村經濟的繁榮發(fā)展,石拱橋的旁邊已建起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新橋,人們也大多不走原來那座小小的石拱橋了。日長月久的,橋面上便雜草叢生,變得難走起來。只是偶爾還有外鄉(xiāng)的游客或是村里調皮的頑童在上面玩耍般走走看看……石拱橋在新橋的襯托下,活像一位歷盡滄桑的老人,靜靜地看著新橋的熱鬧,無聲地向人們訴說著時代的變遷!